杨宇涵,女,汉族,2002年4月生,中共预备党员,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城市管理专业2020级学生。曾任院团委宣传部和跨文化交流实践中心宣传部部长,参与两个省级大创项目并成功获良好结项,参与编撰《湖北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(2022)》,作为发言人参与中国人口学会年会分论坛,曾获校级优秀一等奖学金、“博文杯”大学生百项创新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、第十八届“思源•共进”大型学术交流月优秀科研与实践成果二等奖、湖北省“用爱筑梦,生命接力”高校演讲比赛三等奖、“济世杯”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奖、校级优秀共青团员等奖项和荣誉称号。
三年沉浮,终成所念。回望过往三年,有欢愉,也有遗憾。但一切的获得都告诉我,是曾经那个一点一点、一步一步向前走着的自己,成就了当下的我。所谓聚沙而成塔,积跬步而至千里,能量守恒,万物因果,只要相信自己,守着一点一滴去做的信念,终能获得那颗曾经执着的糖果。
仰望星河,脚踏实地
大学伊始,难免稚嫩。初入大学的我基本不懂如何学习,只是随波逐流,依着自己的兴趣与曾经的学习节奏摸象过河。因此,大一的自己只是不平不淡地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,为着期末的考试熬夜复习,为着繁杂的部门工作头疼,为着陌生的社交圈烦扰。那时我的加权80多,一门英语甚至低于80,不算太低,也不算太高,但却着实给我敲响了警钟。学习或许不是大学的全部,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第一块阶梯。于是,我开始更加重视平时的复习,保证每个课程在期末考试前基本有两周的复习时长,需要背诵的内容保证最少背过一遍,三遍最好,微积分这些需要刷题的课调整成一半的高三状态,保证题型得刷熟练,考试时得能反应过来,英语这门“难啃”的课平时就好好积累,去读、去听,将她融入生活。总结起来,仍是“多花点时间”五个字。经过这样的调整,往后的每个学期我的加权成绩都在提高,也让自己在转专业后能够在成绩上保持专业第一的水平。我们终究是踩着土地的,前路都在这片土地上,只有把自己的路走实了,才能有仰望星河的底气。
明晰自我,初探科研
大学里的选择很多,这是机缘,也是考验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达芬奇一样成为全面的天才,只有当明确了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所在,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所长。就我自己而言,大一甚至大二阶段我也不清楚自己究竟应该专注于什么方面,致使那时什么都想尝试,什么都想去做,看见一个比赛就去参加,瞧上一个职位就去争取,一直以来忙忙碌碌,但又不清不楚,回过头来,只觉糊涂。所以,我尝试让自己慢下来,仔细思考自己的性格适合做什么,自己的优势在哪里,做什么事情能够最大程度契合我的兴趣。一番分析下来,我发现自己更适合一些静下来分析思考的事项。因此,在后续阶段我减少了参加各类比赛的频率,尝试投入科研项目。做科研项目注重知识的厚度、分析的深度,这决定了仅凭一个人定然无法做到完满。因此,我向师兄师姐讨教如何做项目,请教老师帮自己指引方向,也因而有了跟随师兄师姐参与报告的编撰,参加两次大创以及多个科研项目的经历。当然,做项目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,若是明确要丰实自己的科研经历,阅读这件事必不可少。人的知识一方面源于现实中的直接获得,另一方面便是书籍这个重要的间接途径。余华曾说,“人焦虑,是因为读书太少。”大学中纷纷扰扰的比赛活动买走了我们的时间予以实践经验,可不知不觉中,自己的“文化体力”却愈渐衰退。所以,有条件的话,做“阅读”这个买卖永远不亏。
接受迷惘,无畏失望
人是有情绪的,这就像太阳会东升西落,月有阴晴圆缺。为着自己的念想踽踽独行的日子有开心,有满足,但总会有焦虑,有迷惘。很长一段时间,我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,也找不到前行的理由,看着周围的人努力追赶的模样,再看看原地徘徊的自己,焦虑日渐增长,往日的动力不知所踪,就像撒哈拉的沙,长久等不到甘霖。这时候,其实是最需要让自己静下来的时刻。这也是为何我很喜欢《应物兄》里的一句话,“沮丧有时候就是亢奋的另一种形式,就像下蹲是为了蹦得更高,不要总在沸点,要学会用六十度水煮鸡蛋。”这句话伴随着我长久不安的时光,是这句话让我明白,人的焦虑沮丧很正常,不用刻意要求自己什么,人生很长,世界很大,一切不过此消彼长。而当接受了这样有情绪、会焦虑、会不安的自己,便也拥有了面对失望的勇气。毕竟在向前走的道路上,这种无畏失望的勇气,就是我们的希望。
有所为,才能有所得。前进的道路总有失望,也总有跌绊,但希望永远存在,只要我们相信希望。所以,不甘、不愤、不平、不快,一切终将逝去,正如昨日的迷茫也能成为今日的方向,山高水远,道阻且长,人生漫漫,来日方长。